
具有灵魂的软件:AI 的被低估前沿 Anna Piñol / Tyde
当生成式 AI 刚进入大众视野时,大家都被它的“人性化”特质所震撼。这不仅仅是个自动化工具,它会为你的狗写诗,甚至画出一只打篮球的羊驼。最开始,它是个“玩具”,但后来我们发现,它远不止于此,而是某种更特别的存在…… 这种软件展现出某种”人性”,而这种特质在创始人和投资人圈中被严重低估了。
AI 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智能和高效,还在于它能激发人类的情感反应。它可以让我们感到害怕、不安,但也能带来愉悦和启发。或许从未有过一种技术,能够像生成式 AI 这样出色地模拟真实互动。而且它的表现只会越来越好。
正因如此,加上 AI 技术栈的最近进展,我们相信我们正朝着一个新的 AI 范式迈进,甚至整个计算领域的范式将随之改变。我们称之为“具有灵魂的软件”(Software with a Soul,简称 SwaS)。
SwaS 是一种以“人性化”为核心价值的软件产品
SwaS 是一种以“人性化”为核心价值的软件产品。它令人愉悦、直观、富有同理心、乐于助人,同时在需要时具备随机性。AI 正在让我们能够产品化并规模化地交付真正的“人性化”体验——机器与我们互动的方式具备我们对真实人类的期待。
这种可扩展的、双向的人机互动将为产品开辟新的市场。
什么是具有灵魂的软件?
具有灵魂的软件(SwaS)是一种能够表现出“人情味”的人工智能——我们将这种人性化定义为随机的创造力、同理心、直觉、连接能力,甚至情感表达。这是一种契合我们大脑编程方式的计算机交互方式——即我们将这些系统视为“他者”而非生产工具(如传统的 SaaS)。
在一些更有趣的场景中,我们甚至将这些软件产品视为自我的延展。
某种程度上,这条路我们已走了数十年。我们对新技术的本能反应常常是将其视为“真实存在”。(更多相关理论可参考 2000 年提出的“计算机是社交行为主体(Computers Are Social Actors)”理论)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和熟悉度的增加,这种新奇感会逐渐消退。如今,几乎没人会将 SaaS 软件视为“同事”(尽管随着 AI 工作者的出现,这种范式很可能会改变)。
AI 也在经历同样的过程。人们会礼貌地向 ChatGPT 提出请求,甚至感谢它的帮助,虽然部分原因是新鲜感,但 AI 是首个具备真正人类行为的技术。
这告诉了我们什么?我们预测 AI 生态系统将出现分化。并非所有工作都需要“人情味”才能做好,但许多工作会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。未来将会出现以“人性化”为核心价值的 AI 类别。
我们大致可以将未来的AI应用划分为以下三个方向:
1. 匿名自动化
这类AI工具专注于提升效率,自动化重复性工作,而不会被视为具有“社交属性”的存在。这类AI的核心价值在于“产出”本身,而非带有人情味的互动,所以即便缺乏人情,也不会被认为是缺点。
比如,早期的算法匹配就是这种“匿名自动化”的典型案例,未来我们可能会见到更多这样的智能体,它们不需要姓名和职位描述,只需默默完成任务。它们就像是无处不在的“隐形之手”,默默地提高生产力。
2. “人情味”作为“最后一公里”
在这一类应用中,“匿名自动化”仍然是核心,然而在特定环节会加入“人情味”来增强用户体验。
举例来说,销售线索识别的主要过程可能由后台自动完成,但最后的外联邮件则由具有“人情味”的AI来撰写,让接触更显亲切。同样,许多客服型AI也是如此:虽然客户多数时候需要确定性结果,但更和蔼耐心的语音应答会让整个服务体验更加愉悦。
在一些工作环境中,具有一定社交动态理解能力的智能体能更好地适应团队,并作出合适的回应。尤其在某些行业,这种理解力甚至成为“产品-市场契合度”的关键因素。
3. 人情味即产品本身(有“灵魂”的软件)
此类软件的目标是尽可能模仿人类的感情与行为,其核心价值就在于“人情味”。这些智能体具有不可预测性、共情力,甚至可以幽默风趣。对于这样的产品而言,“人情味”不是附加功能,而是核心卖点。
以这些分类为基础,我们可以用两条轴线来划分AI的应用场景:一方面是AI输出结果的确定性(确定性输出或随机性输出),另一方面是AI在交互过程中的情感智能程度。
某些任务需要既具备随机性又高度情感智能的AI,比如仿真用户,以模拟真实用户行为,从而精确评估界面的用户体验。
某些任务则需要稍高的确定性输出,但情感智能也是关键,比如在客户服务电话中,虽然必须遵循一定的服务流程,但适当的共情会显著提升客户体验。
如果我们以这两条轴线来定位SwaS(Software with a Soul,有灵魂的软件)公司,会发现这个市场空间初具雏形,各类产品已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:

当然,这片领域才刚刚起步,仍然存在大量未被探索的可能性。我们将持续关注其发展,欢迎提出更多想法。
商机:规模化“人性”
AI正将“人性”的边际成本降至接近零。这是历史上导致巨大经济变化的同一模式。上世纪90年代,芯片技术让计算边际成本几乎降至零,于是诞生了 IBM;互联网则让分发成本趋近零,成就了 Google、Facebook 和 Netflix。
而有灵魂的软件首次让我们能将人类互动中更“温柔”、更具社交属性的部分规模化。如今,“人性”可像比特流一样被编程、定价与分发,而不再依赖于物质承载。这类转变往往会打开新市场。我们预计有灵魂的软件将吸引各类对“人性供给”需求稀缺的客户。
一些潜在应用包括:
- 需要24/7同理心与理解的领域(如心理治疗、教育、护理、临终关怀等)
- 个性化高端服务(如私人代购、生活/健身教练等)
- 数字分身与全新身份形式(想象一下,一个数字分身可代替出席会议、完成行政工作,或通过共享你的专业技能来赚钱)
- 各类市场研究与模拟中的合成人物——在不招募、安排或面试真人的情况下,模拟人类行为来测试产品并收集反馈
- 娱乐和/或陪伴用的合成“人类”
- RPG与游戏——玩家习惯了与NPC或电脑对战,而有灵魂的软件将为游戏增添无限的社交可能性,它们能够随机反应、开玩笑,使人机互动的乐趣提升到与真人互动相当的层次
- 个人关系——虚拟的AI伴侣
- 增强我们自身的人性或能力——赋予每个人“超能力”,让每个人成为音乐家、电影制作人、或实现多语言流利
SwaS 技术栈
我们认为,经典的大型语言模型(LLM)是大多数 SwaS 公司的“大脑”。然而,这个技术栈远不止于此。总体而言,SwaS 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于复制“人性化”的体验——从自然的语音交互、栩栩如生的面部模型,再到虚拟现实设备甚至机器人硬件,这些技术共同构建起 AI 和物理世界之间的桥梁。
我们可以设想,完整的 SwaS 公司技术栈或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层次:
1. 大脑:语言模型与人性化理解
“人性化大脑”即 LLM 等能够处理人类复杂交互的 AI 组件。人类在沟通中往往词不达意,或是表达不够明确,而优秀的 SwaS 系统能洞悉这些信息缺漏,甚至在用户自己也未清晰表达时识别其真实意图。
2. 视觉体验:构建社会化的互动体验
SwaS 并不一定需要呈现为“AI 头像”或“人形形象”。但为了模拟社交互动,至少需要在互动中引入一些“社交输入”,例如非语言交流,来让交互更真实。
例如,与人对话相比,书写表达是后天习得的技能,许多人更自然地通过“说话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因此,具备语音输入的 SwaS 不仅要像真人一样发声,还应包括停顿、填充词等自然特征,并能对用户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作出反应。
3. 物理世界的桥梁:硬件接入
在过渡阶段,像 VR 头戴设备等硬件将帮助人们更自然地与 SwaS 交互,成为通往数字世界的入口,强化用户体验。
但从长远来看,AI 需要走出虚拟世界,真正走向人类所处的现实环境。
未来,SwaS 将会走向“具身化”的阶段——即拥有可以模拟与人类互动的身体。顺着 SwaS 的发展轨迹推测,我们很可能需要智能体具备在物理环境中学习与互动的能力,从而实现在真实世界中的人性化交互。

数字分身:有灵魂软件的早期实践
我们曾讨论过AI正将“软件”与“劳动力”进行某种融合的趋势。
未来,这种融合会形成一个光谱。有些软件的“劳动力”属性会更强,特别是在实验性较强的一端,AI将更像“劳工”而非“软件”……比如,那些开始出现的AI工人,甚至是日渐增多的真人“AI分身”。
数字分身正是SwaS技术自我区分的早期典型之一。数字分身与普通的知识引擎有着根本区别——它不仅仅是海量信息的载体,而是对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角、方法、沟通风格、甚至人生经历的高度还原和延展。
现实中,有许多任务需要你的关注、出席与参与,这种体验本无可替代。而借助AI分身,你可以完美地实现授权,将不想做的任务交由分身处理,从而节省时间、扩大个人影响力。
例如,生活教练可以推出两个不同层次的服务:一个是AI分身服务,另一个是真人亲自服务。又或者,一位网红可以授权自己的AI分身代替自己出席某些采访或拍摄。甚至,未来可能会出现已故亲人的数字分身,供人们在思念时进行交谈。
正如企业通过AI工人扩大营收一样,个人也可以借助数字分身实现自我规模化。
我们已看到一些公司在这一方向的探索,比如Anam、Beyond Presence和Delphi.ai。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,未来将有更多公司加入这一行列。
问题:这意味着“人类的独特性”被削弱了?
人类充满创意、关怀、独特性,但问题在于我们最佳的品质无法规模化。
共情、善良、时间——这些品质无价却有限。即便是将这些品质作为职业的人也容易过劳与倦怠(在疫情期间,护士、联络追踪员、医生都特别容易经历“共情疲劳”——一种因持续地“给予自我”而导致的情感耗竭)。
“有灵魂的软件”正在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机会,让人类宝贵的美好品质规模化。它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互动和情感体验。
想象一下,如果你的治疗师能全天候接听你的来电,且完美记忆你所有的谈话内容,能够在你情绪触发或低落时特别关注你?如果你的私人教练能时刻陪伴,帮助你实现目标,作出更佳决策?(顺带一提,Naomi Kritzer的短篇小说《算法赋能的更好生活》对此描述极为生动)。或者,在经历失去亲人的过程时,一个智能助手能帮你处理各项后勤事务,并引导你度过每一步的情感难关?
如果世上有无限多的人能填补这些空缺,那自然是理想的情况,但这并不现实。
这将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,因为我们在挑战对于“人类独特性”的根深蒂固的观念。初创公司需要证明其技术与情感智商兼备,才能让人们接受这项技术,而非产生抵触。
这项技术潜力巨大,但它必须谨慎、负责任地运用。
社会化生物需要社会化机器
我们天生具备将想法与他人分享的倾向,这是一种社交表达需求。通过这样的互动,我们感到被倾听、被关注、被在乎——这就是我们的“硬件设计”。
社会化生物需要社会化机器。
而直到如今,我们只能和其他人类实现这种社交互动。或许这是地球历史上首次,人类正在开发另一种可行的互动对象:一种能够与我们交流,并激发出“归属感”的存在。
如果我们能创造出让人们视为“有生命”的软件,它将成为我们探索无限可能的新平台。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切的起点。